修涛:论传统文化缺失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

2020-09-20


1.     传统文化形式

1)家国文化

  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,结构相同,内容不分,同出一源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构建。

儒家文化以三纲五常为内核构建,纲比常更为重要,纲是集体秩序意识,常是个人自我管理意识。

  君为臣纲,在国家中以君王制定国家主要方向,臣子以君立纲要而开展工作,从管理来讲,君王是决策层,臣子是执行层,臣子按照君王制定方针开展工作,表达了在一个团队中只能有一个方向,从而使国家整体发展及战略目标相同。

  一个团队中一个声音的决策比两个更为和谐稳定,为了国家稳定,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的主旨思想形成了非常稳固的团体构建文化,形成智慧而先进的集体思维意识。

  纲常做为治世治人思想文化的核心,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由于纲常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内容,开始变得死板模式化,成为束缚个体思维及行动自由的枷锁,以至于很多人提到纲常伦理就觉得是民族文化的糟粕,而事实上纲常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。

  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,东西方的社会结构不同,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不同,东方的传统居住方式是以村落为主,城镇模式为辅,西方社会以城邦模式为主,村落形式为辅。东方文化由部落文化发展而来,有非常鲜明的血缘和情感连接系统,由情感连接出一个个家族或者是门阀,再由家族和门阀组建成为国家;西方的社会结构不同与东方,西方的社会结构形态比东方社会少了家族这分,直接由家庭组建成为国,并未构建出家族系统结构,因此由于纲常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内容,开始变得死板模式化。

因为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,西方人更加注重思辩和理性分析实证,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;东方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事实。价值取向上西方注重以自我为中心,重个体;东方的价值观调群体意识,社会意识,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。

自工业革命之后,西方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对全世界的财富掠夺,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,西方开始通过战争和文化冲击中国的封建体制,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意识形态进入到中国,中国也因此进入到上百年的文化彷徨期,对传统文化质疑,效仿西方开始思辨,提倡思想解放,追求自由民主。

  东方文化倡导家国一体,家是国之基,国是家之本。家国一体,即使国家文化受到再大的冲击,家文化在,中国文化就不会断。

  我们这里就要重点谈一谈家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和家庭文化。

2)家庭文化 儒家文化

  家庭文化是儒家文化构架的家国文化的基础部分,是非常重要的部分,三纲中有两纲是在家庭中构建,中国传统思想中非常注重基础的建设。这里必须再次重申“纲”并不是要求绝对服从,纲是制定方向,是表率,纲是团体构建的基础,就如“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”。

  在《论现代家庭中母职的缺失》中,我明确的阐述了关于家庭中经济权决定话语权的自然选择事实,物质是生存的基础,选择夫为妇纲,是遵守社会自然发展的必然,男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对家庭发展方向的把控。这个纲的制定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,这也是为什么可以持续上千年的原因。

  夫妻统一方向,家庭没有分歧,才有家庭的和谐。父为子纲强调了父亲的表率作用,同时在这个家庭中,我们指的是原生家庭中,以父亲的方向为准则。

全家人只有一个目标,没有分歧,家庭和睦,家和万事兴。

3)宗族文化

  宗族文化并不在儒家文化的纲常构建之中,宗族文化是中国人信仰的本源,宗教信仰分为宗的信仰和教的信仰。家族文化形成的是宗祠信仰,宗祠信仰是对祖辈的信仰,祭祀和供奉一代代先祖,形成了传承,宗祠信仰是底层是传承的信仰。而一代一代先祖奋斗的故事与抗争的精神成为了子孙的精神食粮,这是生命的传承,更是精神的传承,也是文化的传承。

  宗族是氏族体系的一部分,宗族文化的构建是在氏族文化下,氏族文化更早的追溯到母系社会,到了父系社会更加完善和具体,宗祠文化较儒家文化更早,儒家文化的形成本就是在祠堂文化的环境下构建。宗祠文化体系包含内容非常丰富,从精神信仰到个人德行,有家训的内在指引,也有家规外在的约束,祭祀的场所以及传承记载的家谱和族谱。

  宗祠文化是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而不衰落的根本原因。

4)传统文化形式下的教育模式

  在传统的文化体系下形成三个层面的教育模式:家庭教育、家族教育、社会教育。家庭教育更注重心智,心灵和对世界自然的认知;家族教育是注重德行的培养,为人之道,处世之道;社会教育注重文化技能的培养,一技之长的生存到博得功名兼济天下。三个层面并非单独存在,相互兼容,相互支持。

    2.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

1)教育形式的改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

  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时代的产物,包括社会教育完成形式都是以师徒模式完成,师徒时代的教育更注重文化的教育,四书五经等国学的学习,即使是民坊间技能型学习的师徒也带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信息,一代代传承。

  进入到工业时代批量化的教学及产生模式,学校新的教育形态实施教育,大批量培养生产技能型人才。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国学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学科,但是大多数学科都是自然学科和管理学科,国学职能成为专业研究人员才能攻读的学科。

2)社会结构的变革传统文化失去土壤

  第一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男女社会分工结构的变化,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结构变化,造成了的原来的家庭中夫为妇纲的变化,统一家庭夫妻目标共建的话题成为新的家庭和谐的课题,儒家文化在家庭中失去了土壤。

  第二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村落居住模式城镇社区化,改变了原中国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,同时也改变了居住环境下人际交往的模式,宗祠文化在城镇社区中没有生存的土壤。

3)西方文化的冲击

    西方的意识形态不断用人权冲击东方的思维意识,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西方文化挑战东方集体利益最大化,利用心理学等西方教育手段传播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,试图使西方的文化不断替代东方文化。

4)对于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

  家国一体的文化系统,因为社会的变化,造成家文化基本不复存在。文化的底层是教育,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的方向,没有文化环境就没有育人的土壤。

  家庭文化的缺失致使家已经是没有内涵的家,家庭成员生活在冰冷而没有温度的环境中,没有信仰,更没有教育的方向。

    3.文化复兴的意义和形式

1)文化和教育的关系

  教育和文化是教化育人,教育离不开文化,文化是人类群族的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、传承、创造、发展的总和,是人成长认知的基础,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长。所以文化是教育的基础,传统的家庭及家族文化是传统家庭教育的基础,文化的缺失是造成传统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。

2)文化复兴的意义

    民族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,文化的复兴是人民信仰的重新构建,文化的复兴是教化育人的体系重新构建。

  传统文化的缺失,让民众失去信仰,内心空虚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下降,以物质追求作为信仰而获得满足感。

  缺失文化缺失育人的方向,家庭教育及家族教育将无从着手,社会教育同样也会面临挑战。

3)文化复兴

    文化复兴不是传统文化的复辟,复兴是在新的社会结构下,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,建立健全新的民族文化系统。

  文化是人文教化形成,离不开教育,在新的家庭结构下建立新的家庭文化,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,家庭文化形成,社会文化就会因无数个家庭文化而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系统。

  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家庭文化的复兴,文化的复兴要靠教育完成,靠家庭教育完成。

4)新的时代家庭教育方向

    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是不能分裂开去谈,这和校园文化和学校教育分不开是一个道理。现代的家庭教育需要依托现代的家庭文化系统展开,家庭文化系统需要重新建设,建设的方向以现代社会、家庭结构及环境为背景,注重家庭建设,形成家风,现代家庭教育主要以家风和家庭文化建设为方向。

 4.新的社会及家庭文化的构建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基础

  用最后一段来总结家庭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,因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家庭问题及家庭教育问题,必须重构新的社会及家庭文化才能解决,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基础,没有家庭文化,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没有体系、没有方向和目标的。



评论

发表

    咨询热线

  • 4000-650-119
  • 邮箱

  • xiuyuansj@163.com
  • 扫一扫更多惊喜

Copyright 2011-2012 Neworiental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 © 2017-2020 修远在线 版权所有